AU74099
hg19 / GRCh37
O-MF520138
D4j3a
23魔方
北方汉族:69.45%
蒙古通古斯:11.51%
藏缅族群:7.26%
南方汉族:3.37%
拉祜族:3.11%
苗族:2.11%
维吾尔族:1.04%
布里亚特人:2.15%

E11
华东 East Chinese: 45.27%
彝族 Southwest Chinese Yi: 17.42%
鄂伦春 North Chinese Oroqen: 14.21%
傣族 South Chinese Dai: 8.62%
日本 Japanese: 7.43%
雅库特 Yakut: 3.12%
印度 India: 1.96%
欧洲 European: 1.40%
美洲 American: 0.47%
马来 Malay: 0.09%

EastSeaK12
韩国 Korean: 40.03%
汉族 Han: 32.24%
藏族 Tibetan: 10.52%
蒙古·通古斯 Mongolian-Tungusic: 10.47%
傣族 Dai: 3.48%
欧洲 European: 1.93%
柬埔寨 Cambodian: 0.97%
雅库特 Yakuts: 0.35%

K47
东亚 East-Asian: 37.48%
华南 South-Chinese: 26.14%
蒙古 Mongolian: 14.50%
藏缅 Tibeto-Burman: 7.12%
阿穆尔-满洲 Amuro-Manchurian: 5.61%
突厥-阿尔泰 Turkic-Altai: 4.96%
马来 Malay: 2.14%
南印度 South-Indian: 0.73%
中南半岛 Indo-Chinese: 0.65%
北美印第安 North-Amerind: 0.35%
原始南岛 Proto-Austronesian: 0.26%

MichalK25
东亚 East Asian: 60.31%
东北亚 Northeast Asian: 17.58%
台湾原住民 Taiwanese Aboriginal: 15.68%
高加索 Caucasian: 1.77%
北印度 North Indian: 0.88%
堪察加 Kamchatkan: 0.82%
西伯利亚 Siberian: 0.69%
德鲁兹人 Druzian: 0.66%
南美印第安人 South Amerindian: 0.53%
爱斯基摩人 Eskimoic: 0.31%
巴布亚 Papuan: 0.26%
东非 East African: 0.26%
卡拉什人 Kalash: 0.19%
地中海 Mediterranean: 0.11%

K12b
东亚 East Asian: 64.37%
东南亚 Southeast Asian: 25.14%
西伯利亚 Siberian: 7.95%
格德罗西亚 Gedrosia: 1.24%
高加索 Caucasus: 1.08%
西南亚 Southwest Asian: 0.22%

puntDNAL
东欧亚 East Eurasian: 82.27%
西伯利亚 Siberian: 13.20%
新石器时代伊朗 Iran Neolithic: 2.22%
西方狩猎采集者 Western HG: 0.82%
新石器时代安纳托利亚 Anatolian Neolithic: 0.72%
欧洲狩猎采集者-大草原 EHG-Steppe: 0.57%
美洲印第安人 Amerinidian: 0.19%

AncientNearEast13
东南亚 Southeast Asian: 62.20%
西伯利亚 Siberian: 28.16%
原始印度人 Ancestral-Indian: 3.44%
卡利吉亚纳 Karitiana: 1.81%
高加索狩猎采集者-早期欧洲农人 CHG-EEF: 1.66%
新石器时代伊朗 Iran-Neolithic: 1.63%
巴布亚 Papuan: 0.70%
极地 Polar: 0.40%
覆盖度95% 平均深度90

23魔方

中国
甘肃平凉静宁县-威戎镇
北京官话(北京、普通话)
汉族
移民城市原子民系
原子片
西周北方大族7
本人曾祖父出生于甘肃静宁威戎镇,后因工作调动携全家迁入宁夏银川,本人出生在银川。 方氏为该镇大族,查阅州志后发现,自明正德年间到清乾隆年间,仅功名以举人开始大概有十余人,肯定陆续会有一定的人口小爆发,因此现在全县大约有千户人家。 同时以静宁县为中心东起自固原西至定西部分地区这一片都有一些方姓人口,推测其中不少分支与我家族同根同源,但整体方姓在北方哪里都偏向于少见,因此大概都是始于明初迁徙的移民。 本人于五代前从家族主家分离,于聚集地-方家庄迁往镇上生活,因此并非是主家一脉,主家拥有族谱,神案等物件。但全部族谱的照片我已阅过,据族谱中所述,自明代早已有家谱的初稿,但现存族谱实际成书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由家内一位举人所撰。 族谱开篇有记:"明洪武初,颁大祖名旗,住威戎镇。有弟三人,二居郡城,举乡耆,平安里三甲籍,其三、其四,一居隆邑,一居五原。年深日远,讳号无徵虽闻之不敢妄言书。但将大始祖以旗牌应职,止以旗名,二始祖仍二名,闻全谱在西安州后。" 大致意思是:在明朝洪武初年,(朝廷)给大祖颁发了旗一级(总旗,小旗)的军职,自此名字也被他人叫做"方旗",驻扎在威戎镇。由于年代久远,祖先的名讳和字号已经无从考证,只是由于大始祖的职位关于军队旗牌(可能为总旗,小旗或旗牌官),对于这一点一直口头流传了下来,自此所有人把他的军职"旗"叫做名字(方+旗)。以及提过完整的家谱可能保留在西安州(今宁夏海原西安镇,明代设有西安州千户所)。 由此可见很多细节虽然因为族谱成书时代与始迁时有至少数百年之差,相互有所矛盾,无法完全还原。但结合姓氏,包括父系(现代后裔偏中南和淮西)以及一些非常细的细节,同时全县没有几份家谱这么写,大概明初以军户,军官的身份作为明军到达西北某地应当是大致无误的。 下一段则又是自相矛盾以及错攀方孝孺。 无一定而亦甚幻而难稽者也。吾考吾方氏之世系,夏商以前不可知矣。阅自周时始见方叔。方叔乃周宣王之名臣,为人正大光明,华夏戴德,四夷惮威。固与尹吉甫等并美一时,殆所称贤豪间者耶。诗曰:“方叔元老,克壮其猷"此其一徵也。 数传而后,若汉之班马,宋之韩范。其流亚欤居于金陵而江淮之间始多。方氏迨至明初,则生有正学孝儒先生。先生本江海之钟灵,秉乾坤之正气。初登科第,太祖见其品格非常,文体迥异,命为汉中教授,养相体也。后乃取而为建文太傅,时有永乐之变,而先生抗节不附,心坚铁石。方氏九族遂遭屠戮。嗟乎!天处正人也,竟如是乎?或亦天之成正学先生不朽之人,尔自是方氏族人潜逃四方者,十仅一二。 吾祖弟兄四人,遂奔晋。后自晋徙秦,而过六盘之西,三居隆邑,四居五原。而吾祖长房、二房,遂择陇干威戎镇居焉,乃为方氏之始祖也。嗟乎!由明季以及昭代,之初益四百年、几十一二世矣。其间豪杰屡生,人才蔚起,贡乡者多。士科第者,闻有绅衿济济,为一郡之盛族。王亲叠叠,乃十城之俱闻。 对于本家族迁出地的描述只有一句并非完全肯定,也不能确定是否相关的信息:“其流亚欤居于金陵而江淮之间始多”,这句话类似于模糊地说家谱作者认为所有方姓都是南直隶地区起源壮大的。所以可以理解为从明初到康熙年很可能已经彻底遗忘了具体的迁出地,这句唯一涉及迁出地的话大概算不上什么线索。 同时从“尔自是方氏族人潜逃四方者,十仅一二。吾祖弟兄四人,遂奔晋。后自晋徙秦,而过六盘之西,三居隆邑,四居五原。而吾祖长房、二房,遂择陇干威戎镇居焉,乃为方氏之始祖也。嗟乎!”开始, 自相矛盾的地方又出现了,假设洪武年初被明廷颁发军职并迁往西北,而方孝孺被斩杀都是靖难时候的时期了,人已经到了西北又为何再逃亡呢?何况根本不可能是方孝孺是后代,这是方姓最常见的攀附之一。以及从山西跑到陕西再穿过六盘山,很明显借用了北方无处不在的大槐树传说。


微信扫一扫

© 2020-2025 TheYtree.com


祖源树TheYtree 祖源树, 父系树